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世界环境日,央企用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作者:李楠 2020年06月07日 国内新闻

央广网北京6月5日消息(记者 梁爽)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行动者”,广大中央企业不断加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等工作,促进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受到了世界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碳减排技术”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2019年5月15日,由中国能建广东院总承包建设的亚洲首个多技术开放国际碳捕集技术测试平台——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项目正式投产,对推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项目采用燃烧后捕集技术,成效不断显现。项目依托华润海丰电厂1号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建设,每年可从燃料燃烧后的烟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约2万吨,按一棵树一年吸收18.3吨计算,相当于1000多棵树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简单来说,就好比给燃煤电厂这个排放源戴上一个大口罩,通过脱碳装置这个过滤系统,把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的干净气体排放出去,而把二氧化碳留下来集中处理。”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项目经理杨晖介绍道。

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国资委供图)

科技加码,天空中,煤炭燃烧后的烟尘得到有效控制,地面上,卸煤港口也告别了“煤黑子”有了新模样。长长的运煤列车被缓缓牵引至翻车机房,4节车厢同时翻转至160度,320吨煤瞬间被卸入煤坑,但却感觉不到任何煤尘的翻腾。这是黄骅港如今成为国家3A级景区的“底气”。

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设备管理科科长汪大春介绍,本质抑尘系统实现了精准喷洒水雾,让每一粒煤炭与水均匀混合,达到合适的含水量,从转运全程的源头实现有效抑尘。该技术一举拿下三项国家专利,并获得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如今的黄骅港已由煤港变身风景港。(国资委供图)

除了节能减排、防止污染,中央企业作为我国能源保障的主力军,同时又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在不断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等工作。

今年4月,国家电投内蒙古乌兰察布风电基地600万千瓦示范项目以及配套电力外送项目签约启动,标志着这一重大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该项目预计2020年底建成并网发电,2021年向京津唐地区运送大规模清洁电力,每年可减少标准煤燃烧600万吨。

与此同时,世界首条全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大通道——国家电网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今年5月20日成功跨越宝成铁路和嘉陵江。投运后,每年4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将由此送至华中,促进青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满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提高河南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国家电网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功跨越宝成铁路和嘉陵江。(国资委供图)

在生态修复方面,中央企业也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2020年4月2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1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怀抱。至此,中国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3万尾,放流子二代中华鲟2.8万余尾。

“中华鲟保护,是三峡集团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央企业,要在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在采访中指出。

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自1984年起,每年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从未间断。为最大限度发挥长江水库群生态功能,三峡集团连续多年开展长江干流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试验,有效促进了长江渔业资源恢复。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中被一片绿意包围的抽油机。(国资委供图)

昔日尘土飞扬的鞍钢矿业如今已经完成生态恢复面积约2220万平方米,所属全部铁矿山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中国诚通持续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建设,所属企业中冶纸业弘扬“塞罕坝精神”,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完成治沙造林21万亩;中国石油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工程,全年共有49.9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超过200万株……

如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央企业基本遵循。“中央企业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进节能型社会建设,促进节能降耗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8)》研究指出,中央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