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视频】新锐中产调研报告发布:压力指数高 72%都有睡眠问题
近日,某招聘网发布了一份《中国新锐中产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以上三种国内外对中产阶级的界定,将10万-50万元年薪人群定义为新锐中产。
该《报告》调研共触及近5万名职场人士,在所有受访者中,80后人数最多,占52%,90后为35%,70后8%,95后4%,60后1%。从收入看,家庭年收入在5万-10万的人群占比最高,为44%;10万-20万的占比为27%;20万-50万的占比为25%。
按上面的调查结果,你入围"新锐中产"阶层了吗?
何为“中产”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中产阶级一般指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不同国家地区对于中产阶层的定义各不相同。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制定的标准--中国中产阶级是指那些年收入在1.35万——5.39万(9.3万——37万人民币)美元之间的人;
《福布斯》杂志的定义--中国中产家庭年收入应该在1万——6万(6.9万——41.4万人民币)美元之间;
2005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在我国,“中产”首次得到了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亚健康”的新锐中产
调查数据显示,新锐中产们的压力指数高达3.94(满分为5分)。当被问及对收入水平的满意度时,有40%的新锐中产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除了对收入的不满外,加班对于新锐中产来说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仅有36%的新锐中产表示不存在加班的情况。有趣的是,调查发现,收入越高加班越少,高阶层的不加班比例遥遥领先。对此,《报告》分析,一方面,高收入人群大多数处于决策层,在工作中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机械时间,更多的是资源和决策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职场新人们少不了通过加班来实现升职加薪。
当下,人们普遍认为,新锐中产对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要求很高,更愿意花费金钱在享受生活和个人提升上,但数据结果却与之相悖。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他们的荷包主要贡献给了房子、车子和孩子了,真正用于娱乐消遣的支出远远低于前述项目。
同时,95%的人还伴随着挥之不去的焦虑感: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他们焦虑感的主要来源,占比为71%;
其次是对现实的不满,占比为46%;
另外是因为虚度了过去的很多时间。
此外,该《报告》调查发现,新锐中产还存在睡觉质量差的普遍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72%的新锐中产睡眠质量一般或差强人意,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轻微甚至严重的失眠现象。
中产阶级?只是中等收入群体而已
中产的这个“产”,更确切的含义应该是“资产”而非“财产”——等同于“收入”就更离谱了。马克思定义的中产阶级其实就是小资产阶级,即小业主这种掌握了一定生产资料的人。当然,衡量中产阶层的标准不仅是拥不拥有实体性的生产资料,对自己的劳动对象的管理权和支配权也算是一种虚拟资产。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中产阶层。他们不拥有生产资料,也大多不具备什么社会资源支配能力。目前的中产人群数量,尚不足以形成一个社会阶层。要使这个人群庞大到足以形成一个具备社会影响力的阶层,还有赖于相当程度的资本社会化,有赖于一大批自主创业成功的中小业主。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大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此概念推出后,一些人立马一厢情愿地将其与中产阶级划上了等号。确切地说,流行的“中产阶层”说法指的是中等收入群体: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靠工资性收入生活,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家庭消费能力较强……
鉴于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还是暂时放下高大上的“新锐中产”,代之以中等收入群体这个更为靠谱的概念。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未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报等)
>>扩展阅读
年薪达到这个数就是“新锐中产”?95%的人仍焦虑
“我成为新锐中产了!”最近,不少人在朋友圈奔走相告。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活成想象中的样子:初尝有钱的滋味,欲望已被挑起,财富却不给力,经济压力大,感到焦虑……[详细]
放弃“中产”炒作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靠谱
近日,某招聘网搞了一份《中国新锐中产调研报告》,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温饱、进入小康已经成了上世纪的经济词语,“新锐中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详细]
媒体:除了房子 "中产"的你可能一无所有
不管你是否承认,作为一种社会情绪,阶层固化的出现首先是时代进步的产物。[详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