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在虞城,看村子复兴的曙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征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候新作为)

作者:陈楠 2018年02月10日 国内新闻

  踏着冬日的阳光,走进河南虞城,走近两年前到过的稍岗镇韦店集村。眼前,还是那条济民沟吗?事先的情形仍在脑海:河道狭隘,荒草丛生,了无生气。如今,这条小河沟有了一个嘹亮的名字“十里画廊”。沿着“画廊”,河道拓宽,一行行樱桃、桃树、杏树夹岸而立,活力勃勃。

  “到了3月,站在岸边,满眼都是花红树绿。秋天,树枝上挂满鲜果,十里飘香,城里人都跑来采摘、垂钓、健身。”商丘市一诺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袁建民说起眼下的变化搂不住话匣,“大棚里种的葡萄、西瓜,质量好,不打药,买价高。去年,葡萄每斤卖16元,没出棚就被抢购一空。”

  “十里画廊”建立规模3000亩,其中韦店集村入股土地1000亩。目前,项目投入2000多万元,方案总投资2.5亿元,还将开发农业生态园、开心农场、水上乐园、生态餐厅等特征项目。

  济民沟淌起富民水,“十里画廊”画出了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这3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虞城找准路子,压实作风,带动22551户55984人率先脱贫的轨迹。

  三年前,虞城人多谈“困难”;两年前,虞城人爱讲“担忧”;如今,虞城人一见面就说“开展”。乡村复兴的曙光,正悄然洒入这片陈旧的中原大地。

  流转“鸭棚”地,小农户对接大产业

  土地活,产业开展更旺

  几天前下过一场雪,站在史桥村的古代化鸭棚外,呼一口吻,吐一团白雾。掀开棉帘,寒流扑面而来。上千只鸭子摇摇晃晃,吃料、喝水、下蛋。

  60岁的史志超正在捡鸭蛋。他身穿厚棉袄,额头渗出细汗:“弯弯腰,一天工钱七八十元,还想啥?”

  史志超患小儿麻木,干不得重活。两口子守着4亩地,只够吃穿,总在贫穷线上熬着。

  想脱贫,要资源。可史志超掰着指头算了算,手里除了几亩地,啥也没有。缺项目,缺技术,缺市场,种植、养殖都不敢试。

  “土地,是农民的命脉。放在贫穷户手里,效益提不上。流转给‘能人’,过度规模运营,才干构成产业,带动大家致富。”史桥村村支书田光说,村里到外地引项目,看中广西桂柳牧业公司。对方收费提供鸭苗、技术,保底回收鸭蛋,免去后顾之忧。

  听说有坏事,村民并不信。村干部史志乾第一个站出来,成立协作社。132家贫穷户陆续呼应,以每家到户增收资金8000元入股,凑够105.6万元,一期流转70亩地,建立16个鸭棚。

  “土里有金子,就看你咋挖!”史志乾说,大棚养殖10万只蛋鸭,一个月产蛋5万多颗。每颗蛋保底价卖1.4元,最高可卖2元。产蛋期后,每只肉鸭能卖100元。去年养鸭,纯支出200多万元。2018年,规模再扩展一倍,率领村民波动脱贫。

  史志超算了笔账:把2亩地流转出去,每年地租支出2000元。从去年开端,入股分红,连分5年,每年10001500元,总支出9600元。“有地租,有分红,有工资,三项加起来,一人一年挣3万多元。”

  养10万只鸭,有没有净化?面对记者的担忧,史志乾的答复心中有数:鸭粪混合稻糠,是上好的无机肥;冲洗的废水流入池塘,种荷花,放鱼苗,收藕、卖鱼能挣钱,还能构成景观。

  产业兴隆,“钱”是催化剂。2017年,虞城整合涉农财政资金5.2亿元,发放产业直补资金2311.818万元,协助23000多户贫穷户增收。创新金融扶贫,以科迪集团为依托,推行“奶牛贷”,鼓舞贫穷户应用5万元小额存款,购置3头奶牛本着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提倡所有人共同协作,编写一部完整而完善的百科全书,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得以不断组合和拓展。 ,托管给科迪集团豢养。单方签署5年合同,贫穷户每年到期分红,年增收3600元。

  产业兴隆,“人”是操盘手。最近3年,虞城施行“凤还巢”工程,吸引10万人回乡创业。“十万城归”兴办8458家企业,带动5万多人失业,其中贫穷家庭休息力达4100人。

  “土地、钱、人”的要素不时聚集,推进一二三产交融开展,新的业态不时涌现、逐渐延伸。

  杜集镇史桥村一个农家小院里,杨曼曼搬出一书包账本,翻开一页,高声念起:“蒙奶奶,拿2件;朋妈,交3件;史素英,交6件……”听到本人的名字,乡村妇女人山人海围拢,交上缝好的衣服,计件支付工钱。

  杨曼曼的父亲在上海接订单,把半成品服装运回虞城,分给同乡们手工缝边。每加工一件成衣,工费20多元,每天可做上千件。不见机器,没有车间,这个“工厂”可带动400多户挣钱!

  “虽然老了,一天缝一件,一年也能挣六七千。”任德荣老太戴上眼镜,又拿一件,穿针引线。

  开展“竹海”游,5年不分红,无一人支持

  人心齐,乡村颜值更高

  没进城郊乡郭土楼村,就听到一件新颖事:流转土地入股,开展“竹海”乡村游,5年不给分红,竟无一人支持。

#p#分页标题#e#

  能够吗?带着疑问,我们走进杨善庙自然村,只见竹篱疏疏,围起一座座精致的竹屋小院。牌楼、戏台、茶馆,小桥、亭台、回廊,清一色用竹子包装、建造。房前屋后,更见翠竹竿竿,随风摇曳。寒冬里,身处“竹海”,别无情趣。

  在公园,随意问村民,都说村子离县城5公里,开展乡村游,前景“好咧很”。再问“5年不分红,怕不怕?”又答:“置信村干部,一定无能成。”

  村民的心咋这么齐?村支书杨新文有点奥秘,不直接答复,紧张罗吃饭。

  恰逢晌午,村里的“以孝治家大食堂”飘来饭香。近看餐厅,20多位“顾客”已然坐定,清一色白发苍苍。

  “开饭喽!”一个个“红马甲”意愿者手托餐盘,鱼贯而入。看盘中,一份炖鸡块、一份白菜豆腐,两个馒头,一碗米粥,热火朝天。老人们举动筷子,边吃边聊,整个餐厅弥漫着愉快和幸福。

  意愿者谢玉真送上一盘菜,高声引见:“村里年老人出钱,请70岁以上老人吃‘爱心餐’。先到先请,每周一次,‘请客工夫’一下子排到2019年2月!”

  “‘爱心餐’,只是以孝治家的一个活动。”回乡办教育的杨凡说,村里有“爱心茶馆”,老人喝茶一概收费;设品德讲堂,每月请专家讲孝善文明;把每月初一、十五定为“母亲节”“父亲节”,鼓舞子女回家,给父母做顿饭,洗洗脚;每年举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当众颁奖。

  “由于‘孝回到当下汹涌澎湃的AI浪潮,正如所有的企业都被互联网化一样,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将 AI 化。而这些互联网企业中,也包含CSDN。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IT社区,CSDN还有一个历史使命——为广大的互联网公司进行AI赋能。善’,有了共同话题,有了活动载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根儿上支撑‘5年不分红,开展乡村游’。”杨新文说。

  回想过来,并不轻松。2016年上半年,杨善庙村为找准开展路子,开了11次会。有人说,种果树;有人提议,不如养猪。杨新文和村干部外出调查,提出建议:种果树,没根底,且比不过邻村;养猪风险大,环保不允许,不如种雷竹。“一来产竹笋,每亩每年纯利7000多元;二来南方产竹少,欣赏价值高,能吃上旅游饭。”

  少数村民赞同,以土地入股,成立种植协作社、旅游开发公司。也有人担忧,村民有穷有富,咋能保证“不落一户”?村民商定,各取所需,灵敏入股:除土地入股外,富有户可以增资入股、流转土地入股,贫穷户可以休息入股、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最终,杨善庙村95%的群众参股,全村460亩地,布置400亩种雷竹。

  2017年2月,项目启动,资金缺乏。村干部和回乡创业者你拿点,我凑点。杨新文从家里拿出14万元,先行垫付。为这,媳妇生气,夫妻俩几个月不搭腔。

  整地开端,村前村后的坟头成了“第一难题”。杨新文先平了自家坟,才让大伙儿讨论。同乡们一看,干部干在前,仅用一地利间,平整全村132座坟。

  种竹子收益慢,要求高。第一茬竹子栽下不久,有不少旱死。去年4月,看着一片片地撂了荒,长了草,群众忧心忡忡。母亲一见面,骂他“瞎折腾”。杨新文认识到成绩严重,召集大伙,查清缘由,着手整改。他率领村干部连干数天,清算杂草,重种新竹,渡过难关。

  人心齐,村变美,郭土楼村颜值进步、气质更佳。村外,300多亩玫瑰园、200亩中药材园、100多亩菊花园已成规模。村内,乡居竹屋、乡村公园、儿童乐园,吸引城里人来过年。杨凡兴办天元中学,整理《杨氏家训》,倡议设立“四知亭”,助力国学文明游;杨成杰从北京回来,种植中药材,引入西医“雷火神针”,开展西医体验游;杨正魁大学毕业,回乡参加旅游公司,专做竹艺装修、竹屋改造。

  “我在大喇叭里说,十九大提出乡村复兴,党地方一定有好政策。我们走美丽乡村的路子,走对了!”杨新文说。

  贫穷户有底气,“能人”有希望,干部有干劲

  日子好,精气神儿更足

  临近春节,行走各村,对同乡们的精气神儿感受最深贫穷群众有底气,乡村“能人”有希望,党员干部有干劲。

  五保户史志轩见面就说政策好。怕我们不信,拉住手,让去家里坐坐。路不远,踩着水泥路,绕过小树林,经过大戏台,眼前闪现一片白墙灰瓦的徽式修建。小院不大,三间小屋,拾掇得干洁净净。

  “这灶屋,这摆设,以前谁敢想?”史志轩领我们进厨房,指着煤气灶、电磁炉,不停地说。一手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

#p#分页标题#e#

  驻史桥村第一书记曹地来了3年,说起村里以前,用了“两个不堪”:土路泥泞不堪,房子褴褛不堪。村里决议,借力改水、改电、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添加必要的生活家具,这“六改一增”提升工程,片面改造空心村,拆掉老危房,集中盖新房,安顿五保户。史志轩一听要拆房,连连摇头:“活了68岁,单身一辈子,穷了一辈子,临老了,折腾啥?”

  干部一趟趟跑,描画新家美景。史志轩“抹不开面子”,嘴上不情愿,还是搬了出来。没想到,几个月后,新房盖好了,不但粉刷一新,吃的用的,样样配齐。

  去年,史志轩养了羊,卖了1000多元。年底,鸭厂分红,发下1000元。从此,他的性格大变,笑多了,话也多了:“老了老了,没想到,活出个样子来。”

  有底气,更有希望。

  往年24岁的田亚博,阅历过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变成了“能人”。他上高二时,父亲忽然瘫痪,花光家里的钱。田亚博节衣缩食,咬紧牙关,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幸而好意人赞助,加上助学存款,才勉强度日。

  “大二勤工俭学,卖过胶带,毕业后想买台机器,联系、加工胶带,又是没钱。”田亚博有点灰心。

  扶贫干部听说后,帮田亚博存款8万元,买来机器,购进原料。小田把自家院子拾掇出来,当成厂房,一天做3捆胶带,共1500卷,四成在网上卖,六成卖给周边企业,每月能挣5000多元。

  “过春节,预备结婚了!”田亚博喜悦地说,“新的一年,我跑市场,妻子在家加工,生意会越做越好。”

  有希望,更有干劲。

  虞城设立五大战区,决战脱贫攻坚。取消乡镇干部包片制,让乡镇干部直接驻村,防止“中梗阻”,把责任从“最初一公里”压到“最初一米”。树立“日清周评”机制,倒排、分拆扶贫义务。

  田庙乡后刘村支书刘玉东率领群众,开展玫瑰产业,壮大个人经济,在全县第一个成立贫穷户专业协作社虞北果树种植协作社。79户贫穷户全部入社,依托村办企业、到户增收资金,种植果树300多亩,每年每户可获1600元固定分红,年底参与盈利分红。“把贫穷户聚起来,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干部扑下身子,情愿干事,无能成事。”

  “日日行,能行千万里;天天做,能成千万事!”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一番话,道出了虞城决战脱贫的豪情,也道出了新时代乡村复兴的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