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印刷人深化南疆腹地 “中国第二敦煌”在他们手

作者:何楠 2018年04月06日 国内新闻

  “很有劲,压力也很大。”电话里,张晓迁这样说。一团体对事业发自内心的酷爱,大致从语音中就能感遭到。聊了一个多小时,记者的手机轻轻发烫,电话那端的声响分发的热力,似乎可以隔空传导过去。

  看法张晓迁,是在前不久举行的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无限公司成立120周年主题活动上。在“致敬印刷人”环节,一群白发苍苍的印刷业长辈、专家里,作为“数字印刷技术创新使用代表”的张晓迁是最年老的一位。

  2011年,上海印刷集团旗下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无限公司与新疆龟兹研讨院协作展开龟兹洞窟数字化与复原维护工程项目,迄今为止,在国际印刷企业中,商务数码仍是涉足该范畴的独一一家。张晓迁是公司总经理,也是项目自始至终的组织者。项目组在新疆实地任务的14人团队中,一半是85后,一半是90后。

  目前,效果已初步显现:龟兹洞窟数字化与复原维护工程项目已完成9个洞窟的数据采集保管。在上海青浦的中华印刷博物馆里,观赏者可以看到新疆克孜尔石窟群中三个洞窟的实体复原版。而在明天开幕的2017第二十三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上海团队将带去克孜尔14窟的虚拟VR展现,只需佩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看望石窟数字印刷技术让文物“活”了起来。

  克孜尔14窟VR体验

  一笔看上去吃亏的买卖

  在项目没取得国度文物局立项前,拿不到有关资金扶持。立项的前提是先证明这条路行得通,这需求实验,需求后期投入,需求自掏腰包。

  克孜尔石窟坐落于新疆阿克苏市拜城县的悬崖峭壁上,由于沙石呈赤色,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片红亮。维吾尔语称白色为“克孜尔”,石窟的称号由此而来。

  任务人员扫描壁画。

  一家上海的印刷企业如何与克孜尔石窟发作关系?张晓迁记得很清楚,2010年1月4日,他第一次离开地处南疆腹地的新疆龟兹研讨院。在这之前,由于商务数码公司在图像采集复制技术上的抢先位置,接触到不少画家、艺术家,做过不少艺术品的高仿真复制。一位画家建议:“你们为什么不去试试壁画的复制?”

  不经意的一次牵线,单方一拍即合,协作协议在2011年签下。张晓迁说:“其实文保机构和企业之间是存在一些壁垒的,触及文物更需慎重。龟兹研讨院说,和上海企业打交道担心,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最大的妨碍在于资金。”张晓迁说,“对方很坦诚,‘没有钱’,在项目没有取得国度文物局立项之前,也拿不到国度有关资金的扶持。而立项的前提是,先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这需求实验,需求后期投入。说得明白一些,需求我们自掏腰包。”

  作为企业,为什么情愿做这笔看上去吃亏的买卖?张晓迁答复干脆:“为了企业的开展。”

  传统出版物的印刷量在萎缩,印刷业面临产业晋级的压力和要求。对印刷企业来说,要拓宽印刷的命题,必需向不同范畴探究转型方向。文物复制,为印刷企业翻开一扇向文创产业转型的门。张晓迁说:“当然作为国有企业,我们承当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最基本的还是为了企业的生活开展。既然有意中走上了这条路,我们的脚步就不能停。”

  古龟兹文明的百科全书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始凿于东汉,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早三个世纪。石窟群的壁画内容丰厚,可谓古龟兹文明的百科全书。

  明天的新疆阿克苏地域库车、拜城一带是中国现代西域大国龟兹所在地,也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是西域地域政治、经济和文明的中心。学者季羡林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独一的交汇地。”

  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最大的一座石窟,也是新疆至今保管最残缺的一座石窟。克孜尔石窟群现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敦煌,被称为“中国第二敦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克孜尔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结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分页标题#e#

  克孜尔石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始凿于东汉,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早三个世纪。克孜尔石窟群的存在也证明了佛教在新疆的传达要远早于伊斯兰教。龟兹石窟群的壁画内容丰厚,不只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少量表现世俗生活情形的壁画,可谓古龟兹文明的百科全书。

  在学者眼中,敦煌学的很多谜团,上溯到克孜尔,便能迎刃而解。但对群众来说,克孜尔的知名度远不如敦煌,其维护任务也远未像敦煌那样广受关注。龟兹研讨院院长徐永明曾泄漏,在石窟维护方面,虽然做了少量任务,但目前石窟壁画面临岩体裂隙、雨水冲刷、壁画空鼓等危害,文物修复人才也极端缺乏,“对龟兹艺术再不维护好,也许数百年后就再也看不到这些精巧的艺术了”。

  像是把西瓜摊平再复原

  张晓迁率领的团队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精巧的艺术、洞窟的原貌如数家珍地记载上去。他说:“记载,不是拿相机出来拍几张照那么复杂,是要将洞窟现状完好保管上去。留下数据,将来才有能够修复、复原。外地还不时发作小地震,每次自然灾祸对洞窟都有损伤,对我们来说,工夫是很紧迫的。”

  技术攻关迅速展开。“克孜尔洞窟外形、构造都不一样,外部坑坑洼洼,上下不平。”张晓迁说,“对印刷来说,就是要把三维的东西摊开变成二维的,再复原成三维的。打个比如,就是要把一个西瓜摊平再复原,这个西瓜还是外形不规则、外表上下不平的。”

  克孜尔17窟恢复石窟

  如何处理成绩?技术人员将3D打印和数字印刷这两种新技术结合运用,经过窟体及壁画扫描、图形拼接、颜色比照、模型建造及3D打印、装裱及彩绘等5个步骤完成龟兹洞窟的复制复原。2012年,克孜尔第17窟1:1等比例恢复建造完成,当年9月,该复制洞窟在山西大同举行的国际绘画双年展上展出,惹起惊动。2013年7月,上海国际印刷周上,人们又见到了克孜尔新1窟佛像残体和洞窟的复制品。

  3D打印的佛像立像

  “不论从空间构造还是从颜色上看,我们的复原度十分高,复原类似度达100%,复原颜色精度达98%。”张晓迁说,在对龟兹洞窟复原时,一是应用数字印刷的颜色管理技术,对3D模型数据停止颜色校正,最大限制保证3D打印颜色的准确性;二是以空间形状存在的文物运用3D打印方式复制(如佛像),以立体形状存在的文物运用数字印刷技术停止复制(如壁画)。以克孜尔新1窟为例,整个洞窟的平面模型是用3D扫描技术建造的,洞窟顶上的飞天壁画是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复原的。

  有了后期实验成功的效果,2014年,龟兹洞窟数字化与复原维护工程项目申报立项并失掉国度文物局批复。

  打印的文物如何坚持历史的温度?

  2015年,上海团队正式进驻克孜尔石窟群。“由于气候等条线限制,一年能任务的工夫也就7个月。这7个月里,团队根本守在现场。每周一派个代表搭车去县城购置日用品。没有消费,没有文娱,顶多就是打打羽毛球,说真的,我挺佩服这群年老人的。”张晓迁说,那一年,14个年老人组成的团队完成了克孜尔石窟群9个洞窟的数字扫描和三维测绘。

  任务人员停止三维测绘

  “按这个进度,要做到什么时分?”面对发问,张晓迁说克孜尔石窟群中目前有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包括供僧侣巡礼观像和讲经说法的支提窟,即中心柱窟,供僧尼寓居并作为禅室的毗诃罗窟,还有7个拱形窟和3个龛室。塑像和壁画都在支提窟内,克孜尔石窟的主体塑像多已被毁,但保存下了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包括佛像、佛经故事、植物和山水树木、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我们的任务次要是配合龟兹研讨院的研讨和维护进度,目前一年的任务才能大约可以完成12至13个洞窟的数字化,行将开端的第二期工程方案完成13个洞窟。假如按有壁画的洞窟优先展开的准绳,也要10多年。更不必说除了克孜尔石窟群,龟兹研讨院所辖还有8个石窟群。”

  任务人员扫描壁画

#p#分页标题#e#

  除了工夫压力,张晓迁感受更深的还是技术更新的紧迫性。“这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牵涉到美术、历史学、宗教学、自然迷信等方面,每个学科关于数字化的使用要求都是不同的,对我们来说,就要本人揣摩研讨如何对应各个学科的学术要求。过来,印刷企业做的是来料加工,在文物维护和文创范畴,要将研讨与使用相结合,逼着我们不时更新知识构造。我们不研发设备和软件,3D打印机和建模软件都可以买回来,但如何使用得更好,是我们的课题。比方我们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大尺寸的黑色打印机,一次打印的最大尺寸为50厘米,虽然已是颜色复原度比拟好的型号,但其颜色只要39万色,缺乏以展示龟兹洞窟佛像的颜色。为此,项目组经过校色后又请新疆画师停止彩绘。壁画的颜色更为绚丽,思索到颜色复原不是3D打印机制造商的特长,项目组经过自主积聚的颜色复原经历来补偿这一缺陷……”

  协作数年间,商务数码图像无限公司与龟兹研讨院将最新的颜色管理、全息数字信息采集及管理等工艺技术使用到克孜尔石窟壁画数字化高清处置中,完成了石窟修建、壁画及彩塑的数字化维护管理和异地复制展现,以及应用多光谱技术获取在可见光下无法取得的题记、烟熏壁画和重层壁画的严重效果。龟兹研讨院在上海树立了任务站,将来单方除了持续共同探究文明遗产数字化维护之外,还将展开丝绸之路文创产品研发、信息平台建立、丝绸之路文明传达、展现及学术交流等一系列任务,如VR、AR、MR等技术在展陈中的使用。

  文创案例:龟兹壁画书灯

  数字印刷为文物的维护和传承打通了另一条途径,“打印”出来的文物如何坚持历史的温度?张晓迁说,所谓“内行看繁华、内行看门道”,“我们所做的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现状的高精度保管,其效果为研讨机构所用。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文物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在更大范围里传达传承。印刷是一种复制,文明的延续靠的就是不时复制。让更多人看到、摸到文明遗产的厚度和温度,是身为印刷人的自豪。我们的目的永远是更逼真、更接近原貌,不只让内行人感遭到文物之美,也让内行人愈加认可复制传达美的功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