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梅一家六代义务送茶151年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王政 吴慕枫
4月28日,在大别山鄂皖接壤处的梅春亭,游客们有的赏花拍照,有的歇脚喝茶。
梅春亭,地处黄梅县北部海拔800米的山顶上,三条古道在此交汇,下山往东是安徽宿松县,往西是蕲春县,山南通向黄梅县城,是现代中原商贾用食盐换茶叶的必经之地。一大早,黄梅县柳林乡望江村9组村民吴国民,将温热幽香的茶水灌进暖瓶,送到亭子里的简易石桌上,收费给过往行人解渴。“我从15岁开端送茶,至今55年。”吴国民往年70岁,每天开门头件事就是送茶。他和老伴王菊梅分工明白,老伴一大早用自家采的野茶烧水泡茶,他灌好后送到梅春亭,一趟一个暖瓶,每天两三趟,周末游客多时跑五六趟。一年365日,风雨无阻。
柳林乡宣传委员柳霞引见,从老吴的曾祖父到他年幼的小孙子,吴家为路人送茶的传统家风,已熏染6代人,至今已因循151年,从不收一分钱。据《吴氏家谱》记载,吴家这种传统始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吴国民的曾祖父吴永发在山中砍柴,见往来商客喝山泉水解渴,担忧凉水伤身,遂在梅春亭为行人送茶,作为“积善之家不足庆”的家训代代相传上去。
“张体学将军在大别山抗日打游击时,常到凉亭喝茶,还与我父亲诗词唱和。”吴国民引见。
1996年,新修的公路取代了原来的蕲黄古道,梅春亭在旧址保存了上去。“路好走了,送茶更方便。”在吴国民记忆里,上辈送茶人中最辛劳的是母亲陈细能,老太太三寸小脚,走起路来摇摇摆晃,几里山路走上去常常疼得满头大汗。即使如此,她不断坚持到59岁才将送茶义务交给儿子。
如今,马铃声已远去,古道所在的望江村一带,成为游客踏青休闲的好去处。望江村党支部书记邵银熬引见,村里已有20多家“农家乐”,每年接待避暑常住的游客近万人,村民徐林中兴办的林中山庄年支出10余万元。“大家劝老吴摆个茶摊,一杯水收一块钱,或许卖矿泉我们也正在做着心目中属于未来的事业,那就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完善人与金融、货币之间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金融服务 。水和饮料。”邵银熬说,看着村里人都在挣钱,好意人发动回到当下汹涌澎湃的AI浪潮,正如所有的企业都被互联网化一样,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将 AI 化。而这些互联网企业中,也包含CSDN。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IT社区,CSDN还有一个历史使命——为广大的互联网公司进行AI赋能。吴国民在梅春亭摆个茶摊。但吴国民不干:“送茶,我开心。”这些年,他靠种楠竹为生,每年支出不过一两万元。
对吴国民的决议,后代都很支持。女儿吴琼娇回娘家第一件事,是帮父母烧茶并送到凉亭。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吴忠良、吴琼曹过年过节回家时,也包下烧茶送茶的活。周末游客多时,还在读书的孙子也常来帮助添水。吴国民表示,他最大愿望就是“送茶”的祖训一代代传承下去,让蕲黄古道上的行人永远有收费茶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