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霍童“仁记”剪刀:两代人的执着据守

作者:李书 2018年06月21日 热点话题

  中新网宁德6月21日电 题:霍童“仁记”剪刀:两代人的执着据守

  作者 吕巧琴 叶秋云 叶茂

  20日清晨6时30分,迎着初升的太阳,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曲仄老街的“仁记”剪刀铺里,郑国辉将竖在窗子里的木板一块一块拆下。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八旬高龄的郑如元在协助生炉。 吕明 摄

  不一会儿,铺子的炉子里燃起火苗,炼坯、锻打、淬火、加钢、溶合……郑国辉开端了一天的繁忙,他的八旬高龄父亲郑如元则在一旁协助,火光映红两代人的脸庞,不时飞出的铁屑诉说着他们的据守。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郑国辉在打制剪刀。 吕明 摄

  “14岁开端学做剪刀,学了两三年班师,到我这曾经是第三代传人了。”郑国辉通知中新网记者,小时分还有6家剪刀铺,如今只要两家,普通人都不学了。

  郑如元、郑国辉父子俩的剪刀铺是一间20平方米、没有任何标志的破旧木砖构造小屋。铺子里仍保存着传统小作坊的形式和用具,包括手拉风箱、复杂堆砌的壁炉、布满灰尘的木质器械……无不泄漏着古朴。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打制剪刀。 吕明 摄

  霍童“仁记”剪刀系闽东传统名剪之一。相传,清嘉庆年间,霍童林家元封、元洪兄弟师承泉州剪刀名匠后,回乡设炉消费。传至其孙辈林高名时,技艺熟练,被誉为“打铁红”,打出的剪刀红火一时,福州、长乐、连江等地商贾纷至沓来,产品一时供不应求。

  民国中期,霍童剪刀更远销西北亚各地。仅霍童清明古街上就有16家剪刀铺,从业工匠50多人,日产约150把,年产五六万把。

  “仁记”剪刀的辉煌过往,祖辈相传。但是,后因战事影响,海内出口受阻,销路大减,从业者纷繁改行。至1948年,消费者只剩19人,年产剪刀不过2000把。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父子俩分工协作。 吕明 摄

  郑国辉称,由于剪刀的制造必需要有2团体协作完成,儿子不情愿学,只能让年迈的父亲搭把手,一天4把剪刀,支出并不高。

  据引见,“仁记”剪刀的特点就在于耐用、尖利,丝绸一类一剪究竟不连不滞,还可断铜钱铁线、刀口不缺;可用上三四十年,久用变钝,一经重磨,尖利如新。因而,剪刀的制造进程非常冗杂,各个步骤都需慎重。

  父子称,一把全手工打制的剪刀,从铁坯熔炼到成品销售,要阅历30多道工序、挥臂下锤数百次;他们父子俩一天只能做四把,清晨六点多开端制造,下午四五点完毕,循环往复。

  郑国辉称,他的父亲如今年岁已高,完成需求协助的顺序后,就会到街上邀上三两好友下下棋、喝喝茶;而他则在铺子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郑国辉展现打制的剪刀。 吕明 摄

  与郑国辉不同的是,他的儿子在宁德市一酒楼从事厨师任务。已有200来年历史的“仁记”剪刀技艺正面临着无人传承的严峻考验。郑国辉称,由于经济支出低,年老人都不情愿学习。

  近日,福建省中央志编纂委员会与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结合拍摄的大型丛书《摄影家眼中的方志》拍摄小分队走进霍童古镇,用镜头记载古镇文明与美景。

  散步霍童老街上,即便数百年的光景过来了,古民居仍然焕发着明清时期的光荣。但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令人堪忧。

  蕉城区方志委主任陈向东表示,传统老工艺的传承如今是一个顺手的蓬勃发展的行业不仅给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成绩。以前,这些老技艺是营生手腕,可如今单纯这样以为曾经远远不够,这些老技艺传播已久,它们是霍童古镇不足为奇的遗产,如何保存、传承、开展成为亟待处理的成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