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新闻联播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圆满完成 初次布放无人冰站

作者:刘楠远 2018年10月15日 新闻联播

  69天 往复北极的“中国航迹”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圆满完成 无人观测设备布放量创纪录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科考队员在布放水下无人滑翔机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冰面取样

点击进入下一页

  船上的生活丰厚多彩

  对爱讨彩头的中国人而言,“九”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正应了这个数字的寓意,中国的北极迷信调查也翻开了承上启下的新篇章。

  往年春天,国度机构变革方案发布,担负着职能优化调整的期许和义务,自然资源部组建成立。就在几个月后,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下称“九北”)踏上征程,此行便成为自然资源部组建后展开的我国初次极地科考。

  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队采访中理解到,“九北”还没动身便曾经创下一项纪录——耗时最短的中国北极科考。义务重、工夫紧,这关于参与“九北”航次的几十位迷信家并不是一个好音讯。从7月20日动身,这份担忧不断到雪龙船出航才化成喜悦。9月26日,科考队于雪龙船甲板举行发布会发布,“九北”航次顺利完毕,用最短的工夫完成了多项“最多”。

  记载刚刚完毕的“九北”,无疑将描写出一幅中国极地科考的缩影。中国极地人在探究世界止境的路上,蹄疾步稳。就在国庆假期时期,雪龙船再次出海试航,为行将动身的南极航次做预备。

  科考创多个中国之最

  69天的航程,在中国历次北极科考中曾经是最短的一次。在工夫紧、义务重的状况下,科考队此次在冰区内还遇到了以往不多见的复杂冰情。雪龙船船长沈权向北青报记者泄漏,往年的冰情很奇异,有些“不按常理出牌”。重重困难下,获得令人欣喜的成果让科考队首席迷信家魏泽勋倍感自豪。

  魏泽勋总结称,“九北”时期科考队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区域等海域展开了根底环境、海底地形、生态、渔业、海冰和航道等综合调查。“这对我国北极迷信研讨、业务化监测体系建立、北极环境评价和资源应用做出了积极奉献”。其中,“九北”初次在极区成功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爬升式陆地剖面浮标等无人值守观测设备,使我国的北冰洋调查从冬季延续到了夏季,提升了我国对北极环境的观、监测才能;初次在极区展开岩石拖网作业,所取得的样品还将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结合,为研讨楚科奇边缘地的演化进程和评价极地多金属结核结壳的资源潜力提供了详实的根底材料。另外,“九北”航程中施行了88个陆地综合站位和10个冰站的调查,冰站数量、冰基浮标以及锚碇观测平台的布放量均为我国历次北极科考之最。

  北极气候变化影响中国

  “九北”最初一个科考作业站点顺利完成后,科考队领队朱建钢显露了久违的愁容。当被问及能否如释重负,朱建钢笑着说,按时完成既定科考义务当然开心,但更欣喜的是,作为北极科考的国度队,此行没有孤负国度的期许。

  “九北”动身前半年,我国初次对外发布北极政策白皮书。其中,中国说明了本身定位和政策目的。作为地缘上的“近北极国度”,中国的北极政策目的是看法北极、维护北极、应用北极和参与管理北极。而在看法北极的进程中,白皮书明白,要进步北极的迷信研讨程度和才能,不时深化对北极的迷信认知和理解,探究北极变化和开展的客观规律,为加强人类维护、应用和管理北极的才能发明有利条件。

  半年后,自然资源部组织展开的初次北极科考成行。白皮书天经地义成为“九北”的政策指点,“九北”则成了白皮书的详细理论蓬勃发展的行业不仅给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中国极地研讨的国度需求和迷信目的,交汇于“九北”航次。

  “迷信无国界,但迷信家有祖国。”这句话魏泽勋向北青报记者重复提及。

  正如白皮书所引见,北冰洋海冰不时融化的背景下,北极在战略、经济、科研、环保、航道、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不时提升,北极成绩已超出北极国度间成绩和区域成绩的范围,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魏泽勋称:“作为中国的迷信家,当然要效劳于我国的陆地强国战略。而北极在全球气候零碎中的地位突出,其发作的巨大变化都能够惹起我国甚至全球气候的连锁反响。研讨其变化规律、作用机制,将为我国应用北极、开辟航道、参与管理提供必要的迷信支撑,我们的迷信目的与国度需求亲密相关。”

  提及气候影响,北极和我们的间隔似乎一下子近了起来。

  国度陆地环境预告中心陆地气候首席预告员宋晓姜随船担任“九北”的气候“导航员”,她通知北青报记者,北极极涡一带的冷空气会被一股股地“转”至低纬度地域。因而,可以说北极是中国甚至整个北半球夏季冷空气的源头。“同时有研讨标明,北极海冰增加后会影响到西风带的强弱,进而诱发了2008年中国北方冻雨以及近年来北美、北欧地域的灾祸性天气。”

  中国水下滑翔机入海

  在雪龙船上,队员们可以登录局域网检查实时地位,雪龙船的“九北”航迹的拐点定格在北纬84.8°。沈权通知北青报记者,由于往年北极中心区域冰情严重而复杂,雪龙船行至北纬84.8°后便不再持续北上,“九北”总航程超越1.25万海里,冰区内航程3815海里。

  电脑屏幕上,69天的科考行程被稀释在了往复两条航迹中。而北青报记者留意到,雪龙船动身后并非直接奔向北极冰区,进程中“绕”了不少路。

  “雪龙船是一艘吨位超越2万吨的综合性科考船,我国历次北极科考均涵盖有多学科的综合科考义务。”朱建钢引见称,“九北”科考队被细分为“大洋1队”“大洋2队”“海冰-新型环境队”,触及水文、化学、海冰、气候等多范畴,整个航次的作业区域绝非仅局限在冰区。“‘九北’可以看成是一趟‘上天’‘下冰’‘入海’三位一体的科考旅程,雪龙船‘绕’的路,大都是去往大洋中的作业站点。”

本次涌现的 AI、区块链和物联网热潮不同于以往,将对产业、社会和生活产生真正堪称“颠覆性”的变革。IT 技术人员需要全方位地“换脑”: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全面刷新,全面升级。   动身仅仅8天,“九北”便迎来了第一个科考“重头戏”。7月28日上午,科考队在白令海公海海域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前一天预备至深夜的作业担任人、科考队首席迷信家助理陈红霞引见称,不断以来,在水下滑翔机相关技术和设备上,国外对中国不断禁运。我国自主研发成功后打破了技术垄断,此次是我国在极区水域初次成功布放。

  当天,身长超越两米的滑翔机“海翼”下水不久后,便沉入水下消逝于众人视野。陈红霞说,该滑翔机可自主在水下依照事后设定的航线作业、采集数据。“心里的石头刚刚落下一半”,陈红霞称,仅布放成功还不够,回程后可以成功再将其回收下去才算圆满。45天后,陈红霞心里的另一半石头也终于落地,“海翼”顺利离队。其间,滑翔机在水下自主飞行500海里,获取了229个温度、盐度剖面,成功完成白令海海盆和陆坡区延续、高密度观测。

  “无人冰站”初次布放

  除了“入海”,三位一体的科考旅程中也少不了“探天”和“下冰”。

  在参与过屡次北极科考的“老北极”口中,“气”“海”“冰”成了他们划分不同窗科的简称。“九北”的冰上作业项目里,初次布放的无人冰站观测零碎无疑吸引来最多的关注,缘由正在于其将“气”“海”“冰”三个层面的观测整合在了一同。

  冬季的北极和夏季的北京气温差别不大,但冰面上一旦刮起海风,体感温度会冷得更多。这样的环境下,这套复杂的综合观测零碎的布放不但考验技术,同时也考验着队员的膂力。北青报记者留意到,为了作业方便,在冰面上,很多队员没有穿戴配发的手套、防水靴,海水浸湿了他们的裤脚、海风打红了他们的手臂。此情此景下,纯白色的冰面上,随风飘舞的国旗、科考队旗似乎变得愈加艳丽。

  科考队首席迷信家助理雷瑞波引见称,所谓“无人冰站”是指无人值守、可临时在冰上运转的观测零碎,其采集的数据经过卫星自动传回国际,零碎由气候塔,冰上主、副浮标以及拖曳式陆地剖面观测仪四个子零碎组成。

  北青报记者看到,上述四个子零碎的探测设备辨别被装置在空中、冰内、水下,以完成对大气、海冰、海水三个层面的延续观测。

  “这样就可以获取完好的海冰生长融化进程中,气-海-冰互相作用的数据。我国的北极科考都选在夏天停止,因而夏季观测数据很难获取,这相当于对海冰生消进程的观测缺失了一环。无人冰站观测零碎的成功使用,正可以补偿上这缺失的一环。值得自豪的是,这套零碎由我国自主研发集成,从全球来看这也是相似零碎的第一次布放。”雷瑞波说。

  雪龙船上的“第二战场”

  相比于气候、物理陆地等组别,专注于生物、化学方向的科考队员难以第一工夫获取观测参数。在作业现场,他们大多只是停止采集样品的任务,这也使得雪龙船为其在船内开拓了“第二战场”——实验室。

  “由于物理陆地方面的队员更多地可以经过探测仪器直接获取所需参数,因而这个航次中,关于实验室的应用次要还是生物、化学两个小气向下的队员们”。中国极地研讨中心工程师蓝木盛在作业间隙向北青报记者引见,生物方向下,关注浮游植物、植物的散布,水体中的叶绿素含量等课题;化学方向下,碳循环、水体养分盐以及陆地酸化、碳酸盐体系等新型环境成绩成为研讨焦点。

  在蓝木盛身后的实验台上堆满了瓶瓶罐罐,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科考队员陈之依纯熟地将水样从一个瓶子倒入另一个瓶子。蓝木盛通知北青报记者,他们在实验室内的任务其实次要是和水打交道,即对水样停止一个预处置和初步剖析。“所谓的预处置是为了更好地将样本保管起来,以待后续有条件时停止详细剖析。举个例子,我们会将水体中的一些颗粒物、生物经过过滤的方式留到滤膜上,然后再将滤膜搜集起来冷冻保管,带回到国际停止进一步的剖析,陈之依上述的任务正是在停止过滤。另外,除了保管滤膜,还有一些水体也需求直接保管。例如浮游植物经过垂直拖网采下去后,将被参加防腐试剂和海水一同作为样本保管起来带回国际。”

  北青报记者留意到,除了采水外,队员们在冰面作业进程中异样采集了少量冰芯样品。那么这些冰样的“下场”又如何?

  表面看着和集装箱无异,但内里却是一个定制的冷库。在这个特殊的大号“冰箱”内,来自卑连理工大学的队员曹晓卫正在切割冰芯。曹晓卫笑着说,他的关注点就是冰自身,而这个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冷库就是他带上船的实验室。记者理解到,关于冰芯的物理研讨包括温度、盐度、透光度等。风趣的是,他还将经过仪器将冰芯压碎,以测试其强度。“由于运输方便,针对冰芯的研讨任务将在这间冷库中完成,然后不再带回国际。”

  科考船上的国际协作

  “九北”临近完毕,雪龙船贮存的新颖蔬菜曾经所剩无几。在队员们对荤菜望而生畏的时分,队员中的两位“老外”自动出手为大家做了一道西班牙风味的土豆泥。

  来自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队员Nicola通知北青报记者,她学会了打乒乓球,喜欢吃西餐,曾经成了一个中国迷。“临近完毕,希望亲身下厨给冤家们尝尝我们的美食。”

  实践上,在极地科考中,这种国际协作项目并不少见,一个航次中多个国度的科考人员同船也很普遍。“北冰洋这么大,假如每个国度都各自为战,那么人类关于北极的探究将更为迟缓。因而相关迷信委员会关于国际协作项目是非常倡导的,我们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观测零碎异样也方案在明年的国际航次中停止布放。”雷瑞波称。

  再看年终发布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国将北极科考中的国际协作共识与“一带一路”建议相结合,提出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应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实践上,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议曾经在北极地域开花后果。恰巧的是,就在“九北”动身前一天,中俄动力协作严重项目——亚马尔液化自然气项目向中国供给液化自然气(LNG)首船经过北极西南航道运抵中国石油江苏如东LNG接纳站,交付给中国石油。

  北青报记者理解到,亚马尔液化自然气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议后施行的首个海内特大型项目,而其正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北极圈内,是目前全球在北极地域展开的最大型液化自然气工程。该项目由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中国石油自然气集团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中国丝路基金共同协作开发。自然气可采储量到达1.3万亿立方米,凝析油可采储量6000万吨。该项目同时也被外界看作是“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和成功的理论,这将为中国开发、应用北极西南航道打下根底。

  由于海冰和沿线国度的货运需求等缘由,北极的东南、西南、地方三条航道中,西南航道的商业开发价值最大。尔后一旦大规模使用,将对世界航运格式发生推翻性影响。雷瑞波剖析称:“‘九北’航次次要走的还是高纬度的地方航道,原本我们也想尝试抵达极点,但往年的冰情太重。不过,复杂冰情的应对关于探究地方航道的适航性,异样具有重要意义。”

  也正由于冰情复杂,最初一个短期冰站作业完毕后雪龙船便不再持续北上。行将分开最初一个冰站时,朱建钢本人站在船舷边瞭望,他通知北青报记者,北极的海冰会随海水挪动,因而如今与“九北”的作业冰站一别多半将是永诀。“不过也不用伤感,以往我们国度的北极科考是几年一次,如今是每年都来。今后,中国的北极脚印一定会越来越坚实、无力。”

  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