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密林深处35年的守护

作者:马龙远 2018年10月19日 热点话题

  密林深处35年的守护

点击进入下一页

  ▲巡山是他30多年的日常任务

点击进入下一页

  谢红兵跳退路边的草堆中,撕下几片长了虫的树皮。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他细心看长了线虫的树皮

点击进入下一页

  ▲30多年来换了30多双筒靴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宿舍的窗户正对着大山,夜晚沉寂无声。

  秋天的清晨,森林里潮气很重。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西山林场时,在这儿守林35个年头的谢红兵早已换好配备,预备上山巡查了。每天上山巡查,这是他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事情。

  西山林场位于大足区西北边境,东面是铜梁,南边与永川交界。自上世纪50年代树立以来,这里从荒山变为森林,森林掩盖率在94%以上。这里有300余株国度一级维护濒危植物——梭罗树,还是大叶香樟和马林光两个国度级林木劣种基地。

  1 沉寂的日子有树相伴

  谢红兵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要出门,拿着护林刀跟同事们分头上山。所谓同事,其实任务工夫大家并见不到面,5团体担任整片山林,大家分区划片、单兵作战。每天下午6点,他们才从森林里前往管护站。

  白昼走在林中,沉寂到除了鸟叫,甚至连本人呼吸喘气的声响也能听见。手机在林中也简直没有信号,所以只能当钟表用。半夜饭点,谢红兵喜欢找棵大树坐下,依着树干休息,喝水吃干粮。处理完午饭,树下小憩。由于山上温度低,他会找来一些干的树叶在身上盖上一层,只显露个脸,勉强取暖。

  这次,我们跟在谢红兵身后,动身了。山里潮气重,路面又滑湿,坡度有些大,我们走几步就要停上去喘气,谢红兵拿着护林刀具走在后面,不时停上去等我们。“路滑,普通我们出来都是穿筒靴,皮鞋硬,走山路不方便。”

  没走多久,谢红兵跳退路边草堆中,开端除去松树旁长了近一米高的杂草。之后,撕下几片树皮,拿在手中细心看看。“这个一看就是长了线虫。”说完,把树皮放进包里,带回去送检。“这棵树我是看着它长大的,至今三十多年了。”他拍了拍树干。

  种树、搜集种子、育苗、护林,是他目前次要的任务。日常最根本的,还要除草、察看树木病虫害。“每年4月、9月和10月,是除草比拟集中的时分。”他说。路上,他边走边引见四周的树木:“这是小叶香樟,这是马尾松……”林场中的树,他简直都能叫知名字。

  一路上,谢红兵的话简直没停过,而且语速很快。他笑着解释,往常就是本人一团体在山上,除了面对植主动物,没有人可以说话。

  2 护林脚印可绕地球两圈多

  手中的护林刀,是谢红兵上山必不可少的工具,大约1米2长,末端是一把弯着的镰刀。“这个护林刀,在路上还可以用它防蛇。”谢红兵边走边说。言谈间,我们发现他鼻梁上一条一厘米左右的伤痕。

  “终年在山里走,摔跤是常事。”谢红兵下认识地摸了摸疤痕,这是哪次巡山时留下的,他已不记得了。不止鼻子,身上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伤疤,都是巡山时留下的。

  摔跤是常事,其实迷路也是。林中时常雾气重重,加上森林茂密、地形复杂,不易区分路途。“在林子里走丢了好几次。”谢红兵回想,前几年在一座叫黑竹林的山沟里迷路,走了一下午,发现居然到了铜梁。既然终年在山里走,为何不带指南针?我们感到疑惑。“我17岁就在这里守林,哪用得着那东西?就算走错了,也有方法原路前往。”

  每年春节和清明节,以及夏天,是一年中比拟特殊的时期,“这些时分我们常常会在山上一待就是一个月,次要是为了防火。”谢红兵说。

  我们大致计算了一下,假如按每天徒步10公里计算,三十多年来谢红兵已在这里留下了10多万公里的脚印,可绕地球两圈多了。

  3 有时在山上呆一个月不回家

  2006年8月28日早晨,那场烧了三天两夜的大火,让谢红兵终生难忘。

  “杉树多高你晓得吗?那个火苗窜起来,比树还要高。”谢红兵比划着。早晨太风险不敢灭火,只能隔离出一条防护带,谢红兵和同事只好彻夜在山上守着,不敢合眼。“白昼才敢扑火,救援队来了还要给他们领路,送干粮。”谢红兵说。

  被烧的那些树,都是他们八十年代刚来这里时,一棵一棵种下的。“一天一团体至多种50棵树。”看着熊熊大火,他心里很可惜。“这么多树,就这样没了。”说起那晚的火灾,谢红兵直叹息。

  那次之后,谢红兵把这片林子看得更紧了,给周边居民灌输防火护林认识,还要随时上山,亲身值守。尤其是在干旱期,他每天都要上山展开马拉松式巡查,节假日也不敢回家,“延续在这里呆一个月不回家,也是有的。”谢红兵说。

  4 30多年换了30多双筒靴

  巡查完山林后,我们跟谢红兵回到管护站,这才无机会细心看看这儿的环境。周围树木参天,地上落叶满地,台阶上长着青苔,走路的时分,得小心翼翼。

  “山里湿润得很,走路时要小心点。”谢红兵站在屋檐下提示。“森林里的温度比里头低,也湿润。”他说着,搬来凳子招呼我们坐下,“这里偏远,你们来一趟不容易。”

  “非特殊时期,普通状况下,我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在这里,周末才回大足城区。”推开二楼谢红兵的宿舍门,一股湿润味钻进鼻孔。寝室有两个小房间,里面这间放了一台老式电视。里间是卧房,窗户对着山。一张单人床靠墙摆放,墙上贴着已发黄的报纸;床的另一侧,是一张写字台,除了几本杂志和几个本子外,还放了几罐八宝粥;床尾的角落里,则摆着一双沾满泥土的筒靴。“别看这筒靴普普统统,其实最好走山路,每年都要磨坏一双,30多年也换了30多双了。”

  早晨呆在宿舍,谢红兵会给家人打打电话,或把电视开着,哪怕不看,他也喜欢开着。由于开着电视,有声响,才显得不那么冷落。

  天一黑,山里就静上去了,林子里的纤细声响,都听得清清楚楚。孤单感,三十年来简直没有断过。

  5 对这片森林有感情不想走了

  这里的护林员,简直每团体都染上了风湿病,谢红兵也不例外。有数个夜里,谢红兵想过很屡次:为什么要留在这儿?

  十七岁时,谢红兵从学校毕业就来了西山林场,成为一名守林员。守林的日子很苦,谢红兵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讯和交通都不兴旺,山上的条件更是艰辛,用他的话说就是“交通根本靠走,通讯简直靠吼”。事先,西山林场有8个护林点,每一个点都在大山深处,他和队友们吃住都在山上。“电是在左近的煤厂搭的,水是山里的泉水,电话和电视都没有,有人找我们,要先打电话到山下,再派人下去告诉。事先,林场工人每个月有三天假,大家会把假累积到一同,几个月才回一次家,只为在家多呆几天。”他说,这样的情况,直到3年前才完毕。

  被问起为何据守35年的缘由,谢红兵很安然:“已经也的确心里动摇过,但从小就在林区长大,早就习气了这样的生活,对这片林有感情,如今也不想走了。”

  35年过来了,这里已森林茂密,大树遮天蔽日。回程的路上,我们看到家家户户墙上都写着防护标语——护林防火 警钟长鸣。护林,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消费渠道的普及,使得支付市场将在不久的将来继续呈现更加美好的增长前景。不只仅是谢红兵终身要完成的事情,更是每团体的责任。

  都市传媒记者 吴娟 实习生 许美延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