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60年前,他们在青藏高原谱一曲“行路难”

作者:刘俊东 2018年07月20日 热点话题

  60年前,他们在青藏高原谱一曲“行路难”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① 1964年,刘东生在希夏邦马峰调查。

  图②1964年,施雅风(右二)在希夏邦马峰调查时于冰洞前留影。

  图③ 1973年孙鸿烈院士(中)率队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调查。

  杨 雪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众所周知的西天取经磨练,对老一代青藏科考人也特别适用。

  前不久,一次采访的时机,笔者见到了86岁的孙鸿烈院士。在老人的娓娓讲述中,笔者随着他回到大多数人都曾因不佳的交通状况而迟过到、叫过苦。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全面提升,但在此过程中,交通的发展却没跟得上前进的步幅,各类交通难题让交管部门伤透脑筋,如何利用AI来解决相关难题已成当务之急。了五六十年前,还没什么公路掩盖的青藏高原。

  新中国的科研人员首登青藏高原,是骑着马去的。1951年,50多位迷信家和科研助手组成任务队,骑着马、骑着车随军进藏,用两年工夫完成了西藏东部地质调查、西藏农业开展报告。此前,中国人对这片占本人疆土面积四分之一的区域,在迷信看法上是一片空白。

  孙鸿烈第一次进藏是1961年,事先迷信院百余人为修青藏公路做冻土状况调查。孙鸿烈走到拉萨、日喀则的河谷地域,沿着拉萨河、年楚河寻觅荒地。他是研讨土壤的,那次还带着义务,为西藏老百姓找荒地、开展农业。

  河谷之下,山川之巅,就这样零星有了中国迷信家的身影。他们翻山越岭、翻山越岭……上世纪50年代末,“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开端组织冰川调查研讨;1966年,“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组织了珠穆朗玛峰地域大规模科考。“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笔下的行路难,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虽然历经艰苦,能做的任务还是十分无限。事先查到的文献零系统碎都是英国的,关于这片我们本人的疆土,孙鸿烈婉言,我们做的任务太少。为了给国度抹黑,给民族争气,中科院成立了青藏高原综合迷信调查队,做了十年规划,前4年的调查区域是占青藏高原一半面积的西藏自治区,然后再到可可西里和川西地域。

  西藏地域的科考任务由孙鸿烈掌管。科考队给孙鸿烈配了一辆212吉普,但他不坐,跟大家一同坐束缚牌卡车。过了日喀则就没有公路了,吉普车沿着被军车趟出的路在后面开道,卡车跟着渐渐晃,根本不必担忧陷进坑里的状况。但遇到过河就费事,很容易陷在河里动不了,这时全车人就得下河推车。要穿着鞋,否则扎脚,然后上岸湿着冻一天,早晨住下了,再用热水烫烫脚。

  从1973年到1976年,从西藏东部的林区到西部的荒漠,孙鸿烈记不清在哪、推了多少次车。回想起野外调查的4年光阴,他甘之如饴。他说,事先迷信院零碎对探究青藏高原这片未知土地有着热切的向往,一说上西藏,大家都很兴奋,争着去。

  早晨,能住到部队的兵站或中央的运输站,就是最好的归宿。“站”相当于款待所,虽然并不具有什么款待条件。孙鸿烈描述,那是一个大房间,双层大通铺,大家把自带的鸭绒被往上一铺,一个挨一个就这么睡了,一层能睡十几团体。

  除了有瓦遮头,住站上还有一个益处,就是吃饭。站里提供大锅菜,还有米饭馒头;他们也带着高压锅,有时分本人煮点粥。白昼出野外任务,半夜只能嚼紧缩饼干,喝水壶里曾经凉掉的水,早晨蓬勃发展的行业不仅给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回到站上,能吃口热乎饭就特别开心。

  当然,更多时分,大家只能住在野外,由于调查深化农区、牧区甚至无人区。他们支起一个个带底儿的、外面正好摆一张鸭绒睡袋的人字型厚塑料帐篷,拿出跟老乡买的牛粪,在涓涓流水的河边,在野云万里的山边升起炊烟。

  孙鸿烈的野外任务次要是“挖坑”。他们带着铁锹,在有代表性的植被、地形等地选好点,挖出一个土壤剖面,然后一团体下去分层。普通分为A层无机质层、B层过渡层、C层母质层。地表水淋洗石灰到B层,分层人用盐酸可以测出碳酸钙。西藏的土壤普通不超1米就能挖到C层,两三个小时即可完成一套从挖坑到取剖面的任务。

  他们随身带着纸盒,外面分好几格,分层取土壤样本后按层次放出来,做成纸盒标本。还会用布口袋装土,一袋约一两斤,背回实验室,机械剖析确定粗细等物感性质,化学剖析确定成分。假如要取整段土壤剖面,就要用木盒子,很重,要有车开到样本坑左近。老乡只晓得这是阿嘠土,那是巴嘎土,科研人员要晓得终究是什么土。

  由于整个青藏高原没有任何迷信记载,科考队要对土壤、植物、昆虫、地貌、水文、冰川、气候等逐个摸底,各学科之间还有穿插、结合。1973年进藏时科考队40多人,到1976年壮大到400多人。回来经过3年总结,于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出版了34部、共43本文献,分类很细,比方植物志就出了5本。

  第一次青藏科考是一次次要靠人力完成的迷信大发现,科考队员则是新中国第一代“户外达人”。由于科研需求,他们不得不在青藏高原上“玩户外”,然后“玩”出不少院士,还“玩”出一个大奖——1987年,“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讨”获国度自然迷信奖一等奖。

  搞青藏研讨的人都有着无可救药的青藏情结。耄耋之年的孙鸿烈,去年又去了藏西北,调查地质灾祸。这次他专门坐车感受了一下墨脱公路。1974年,他从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徒步走到墨脱,用了3地利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