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高校创新引智新意向:985、211out了,111理解一下

作者:金楠 2018年08月23日 热点话题

  高校创新引智有新意向 985、211都out了,111理解一下

  “111方案”在不时调整,但目的越来越明晰:希望打造世界一流的学科专业研讨基地,并面向全国中央初等院校开放,以此促进当选中央高校的人才引进任务,一定水平上减少与985高校等地方部属高校的差距。

  近日,国度外专局和教育部最近结合印发了《关于2018年度中央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立项的告诉》,在这个方案施行12年之后,往年又新增25个引智基地作为建立项目予以立项。这些基地建立周期为5年,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在这5年的工夫里,他们要做的就是引进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学习、交融、开展,并为我所用。

  相比广为人知的985、211,创新引智方案从引进海内人才动手,被业内人士普遍以为是高校开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瞄准国际竞争力,“111方案”意义严重

  “初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方案”被称为“111方案”,旨在推进中国初等学校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最早的提法是,从世界范围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学及研讨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集聚1000余名优秀人才,构成高程度的研讨队伍,建立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正由于如此,它被称为“111方案”。

  中国人事迷信研讨院副研讨员吴帅在承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111方案”从2006年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度本国专家局结合施行,不断都瞄准国际学科开展前沿,围绕国度目的,以国度重点学科为根底,引进本国人才和智力效劳国度。经过引智带动国际学科开展和人才培育,这关于我国科研程度的提升、教育程度的进步都具有严重意义。

  在她看来,把人才强国和教育、科技人才培育三个板块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好的闭环,是这个方案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111基地”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立项目的方式施行,依照“统筹规划、效劳需求、科教交融、择优建立、静态管理”的准绳停止。

  历年评选的“111基地”,目的均为发明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效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进步中国初等院校的全体程度和国际位置,推进我国初等学校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方向不断在调整,往年又有新意向

  依据官方文件的规则,每一个“111方案”引智基地5年取得的经费不少于900万元。2006年,项目刚开端施行的时分,“111方案”的遴选范围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度民委、国务院侨办、中科院等所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地方部属高校。

  但是这一遴选政策在2016年阅历过一次严重调整。当年初次面向初等院校开放,共有15所中央高校当选。2017年共有21所中央高校当选“111方案”。2018年的举措更大,共有25所中央高校当选“111方案”。

  吴帅表示,从当选名单来看,往年当选的高校根本都是实力微弱的省属重点大学。其中,一流大学建立高校2所,一流学科建立高校9所,以及其他中央重点高校14所。

  往年的另一特点是当选的人文社科范畴的当选者分明增多。

  从数据的变化可以明晰地看出“111方案”在不时调整,但目的越来越明晰:希望打造世界一流的学科专业研讨基地,并面向全国中央初等院校开放。以此促进当选中央高校的人才引进任务,一定水平上减少与985高校等地方部属高校的差距。

  吴帅在采访中也强调,“111方案”十几年来不断在与时俱进。2016年和2018年都有较大水平的调整。以往年新出的《告诉》来说,可以解读为将进一步聚焦国度严重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义务、学科开展前沿和中央经济社会开展需求,凝炼并落实研讨义务。要不时完善基地管理和运转机制,统筹本国专家团队来华时期的教学科研任务和拜访交流活动,发扬本国人才在学科创新中的共同作用。

  她以为,这一切与国度开展进程中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强调要着力处理国度严重项目和严重需求,要努力推进原始创新,所以“111方案”在往年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其中明白可见的有,技术类、根底研讨类的项目都选取了目前比拟前沿的议题,还选取了高端配备等项目,都是我国目前重点开展、亟待攻关的方向。

  探究体制创新,等待走出第三种路途

  实践上,专家们对“111方案”有许多重要的期许。吴帅表示,“111方案”经过结合海外外优秀人才、夯实根底研发才能,是一个很好的形式。特别是随着最近这些年的不时调整,引智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升,往年同意的“111基地”在数量上为历年最高,且掩盖了7团体文社科范畴的项目,充沛阐明国度在科教交融和引进本国人才上的决计和力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经过12年的开展,“111方案”在施行进程中也存在不少的成绩。元培教育迷信研讨院副院长洪文表示,国外的高校和科研管理体制与我国存在不小的差别,本国优秀人才的想法和任务方式与我国的教员和迷信家也存在鸿沟,单方在协作进程中如何求同存异、相互顺应协调是不少基空中临的成绩。在下一步的开展中,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成绩是“111方案”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

  吴帅也表示,对本国人才管理角度,以及管理自主权的界定都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尝试。她说,国际外的科研管理体制差异很大——外面触及两局部人群,本国专家和国际学科团队之间的协作成绩。在她看来,我们急需的是协作机制和两种制度之间的交融,走出第三条路途。这条路途既不同于国外的体制,也不同于国际的科研管理体制,而是建构具有中国特征合适国际外人才团队的管理机制,这一点关于“111方案”最终的开展,以及科教交融的新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说不定这第三条路途的探究对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开展也能发生积极作用。